世紀伊始的五到十年,是全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時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如何在新世紀開好局、起好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邁向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是擺在全盟上下的一個重大課題。2004年,盟委行署根據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七屆四次全會精神,結合阿盟實際,在綜合分析全區、全盟經濟發展態勢,科學預測今后全盟發展后勁的基礎上,提出了全盟經濟增長“三年翻一番,六年翻兩番”的目標,“初步確定到2004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比2001年翻一番,分別達到50億元和5億.元,提前一年實現“十五”主要奮斗目標,并力爭到“十五”末使人均四項主要經濟指標走進自治區前列;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人比2004年再翻一番,達到100億元和10億元,并力爭使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乙元。
為了確保上述目標的實現,今后一個時期阿盟將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走工業強盟的路子,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農牧業產業化。一是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做大做強鹽化工業,在2004年建成5萬噸氯酸鈉、1萬噸氯化異氰尿酸、2萬噸氯丁橡膠及余熱回收利用等項目的同時,加快30萬噸氯酸鈉、lO萬噸氯堿、60萬噸二甲醚等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以技術創新推動鹽田生物養殖和生物制藥兩大產業發展。提高鹽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延伸鹽化工業的產業鏈條。加快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煤炭生產能力,力爭形成800萬噸原煤生產規模。在煤炭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實現資源的就地轉化增值,抓緊實施一批洗煤、煤焦、煤化工項目,加快煤轉電步伐,開工建設烏斯太4×30萬千瓦自備電廠一期工程和阿右旗長山2×30萬千瓦坑口電廠。加快發展鐵、金等礦產加工業,進一步提高礦產品采選規模和加工增值能力。抓住阿盟被列為全國基層礦政管理試點的機遇,做好資源的勘探普查和利用規劃,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二是積極培育壯大優勢企業。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推進吉鹽化集團轉制步伐,積極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加快資產重組,實現做大做強。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等手段,進一步扶持壯大太西煤集團、慶華集團等民營企業。著力培育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經濟效益高的中小企業,形成孕育大企業成長的梯次遞進格局。三是大力發展旗級工業。加快特色資源開發和農畜產品深加工,盡快培育一批立旗、立鎮的大項目、大企業和大產業。
(二)加快農牧區經濟發展步伐。一是加大農牧區結構調整力度。按照“轉移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撤并部分蘇木嘎查,加速農牧區人口、產業集中和文教衛生等資源整合,減少農牧區居住人口。實行草畜平衡制度,切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壓縮傳統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養殖業。堅持為養而種,以種促養,推動農區由種植業主導型向養殖業主導型轉變。進一步優化糧、經、飼、草多元種植結構,積極發展設施農業、鹽湖農業、沙產業等特色產業。二是繼續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全力實施黑河下游綜合治理、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澳援項目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把生態建設與農牧業經濟結構調整、農牧區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和農牧民增收結合起來,做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制定《阿拉善地區生態綜合治理總體規劃》的實施方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手段,盡快遏制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切實改善農牧民增收條件,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大力扶持和引進農畜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充分發揮草原興發、楊凌秦豐、鄂爾多斯集團等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農畜產品加工轉換率。加快優質絨毛肉類、有機瓜果蔬菜等農畜產品基地建設,促其上規模,特別是立足阿盟光熱優勢資源,加快建設沙生藥材基地,做大做強沙產業。
(三)加快推進城鎮化,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子。一是努力提高城鎮化水平。用經營城市的理念,通過國債投入、財政扶持、招商引資、盤活土地存量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重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對經濟的承載力,為城鎮經濟發展創造最佳平臺。二是加快發展服務業。通過聚集城鎮人口,繁榮城鎮經濟,提升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帶動房地產、社區服務、物流配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創建“中國秘境阿拉善”品牌為目標,加快沙漠、胡楊、航天科技等特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加強南寺、月亮湖、胡楊林等重點景區配套建設。挖掘歷史文化內涵,豐富旅游產品內容,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旅游業發展水平。
(四)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努力改善投資環境。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方面,2004年,完成烏巴線、額雙線、達鎮──策克公路、銀巴線公路改造建設工程,開工建設嘉峪關──策克口岸(中蒙邊境)鐵路,抓緊做好銀巴穿山公路的前期工作,同時要抓住國家實施“鄉鄉通”工程的有利時機,加快建設蘇木鎮公路;電網建設方面,完成烏海──巴彥浩特、巴彥浩特──雅布賴220千伏輸變電和雅布賴──額肯呼都格110千伏輸變電等工程;水利建設方面,繼續實施好黃河水土保持、額濟納綠洲生態搶救與保護等項目,加強水庫除險加固和灌區節水改造、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做好水文地質勘查工作,為重點城鎮和項目建設提供水資源保障;通訊建設方面,提高重點城鎮和工業園區網絡覆蓋面。二是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精心策劃一批具有比較優勢、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使之成為爭取投資的載體。在積極爭取國債資金、銀行貸款的同時,進一步放寬投資領域,采用股份合作、BOT等方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益性事業領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五)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大開放帶動大開發,以大開發促進大發展。一是進一步強化招商引資責任制和激勵機制,拓寬招商思路,改進招商方式,充分挖掘、整合、發揮現有資源優勢,以企業為主體,積極開展定向招商、專題招商、項目招商等活動,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二是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堅持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的戰略,鞏固和擴大金屬鈉、太西煤、絨毛等特色產品的出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加快策克口岸的建設步伐,完善監管區配套建設和服務功能,提高疏運能力和通關效率。大力發展邊境加工貿易,實現進口資源加工增值。
(六)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一是深入推進科技改革與發展。堅持科技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支持設施農業、鹽湖農業及沙產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二是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優先發展民族教育,大力加強基礎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三是積極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完善衛生信息網絡、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衛生執法監督等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積極做好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加強中蒙醫藥的開發應用和研究。四是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以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為契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挖掘民族文化內涵,開發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體事業和產業。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