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營南城門與之相對的大道,跨越三道河溝,相當于定遠營的外城,它是后來定遠營商業發展區段,沿街的店鋪全部是明清京城風格的建筑,店鋪后面的院落也完全是北京四合院式建筑。
定遠營城的建筑,是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及定遠營鎮區發展進步的一個標志。從生產生活方式上講,它標志著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從游牧走向定居的轉變;從經濟發展上講,它標志著定遠營鎮區從單一的畜牧經濟開始向商業經濟轉變;從文化上講,它標志著定遠營鎮區從游牧文化向都市文化的轉變。
而促成這種轉變的決定性因素有二,一是滿清與蒙族的聯姻,二是定遠營城的建立。滿蒙聯姻,是滿清王朝控制籠絡蒙古各旗的一種普遍策略,但滿清王朝與阿拉善和碩特蒙古的關系又格外親密。在阿拉善九代十王中就有八代九王,即從第二代旗王阿寶開始,到最后一代親王達理札雅,都與滿清皇室結親,堪稱世代聯姻。有史料可查證的有29人次的聯姻嫁娶,其中僅娶回皇室各親王、郡王、公、及貝勒的公主就有12人。這對49旗之外的特別旗而言,實屬殊例。這種聯姻,打開了阿拉善旗對外開放的渠道,直接的后果就是引進了先進的京城文化,帶來了京城先進的技術、工藝、生活方式和文化信息,啟動了定遠營自身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末代王爺達理札雅,自幼在北京長大,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響,比歷代王爺都顯得開明、進步。襲位后銳意改革旗政,保境安民,發展經濟,興辦教育,在政治風云急劇變幻的歷史時期,巧妙周旋于地方軍閥和國民黨政府之間,在其執政的十八年中保持了定遠營地區的繁榮興盛,最后于1949年9月23日順應歷史潮流,宣布與國民黨政府脫離關系,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阿拉善得以和平解放。自此,阿拉善旗結束了252年的封建王公統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這一壯舉成為阿拉善旗歷史上的一個亮點。
定遠營內聯銀川,外接漠北,西通新疆,處在朔方保障、沙漠咽喉這樣一個西北戰略要塞的位置上,是商貿交通的要道。定遠營城的建立,聚集了人口和經濟,方便了往來商貿運輸,吸引了商賈客戶入住,有力地促進了商業經濟發展和商業文化的興起。據史料記載,這里集中了甘肅、山西、寧夏、綏遠、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客商,往來頻繁,輸進糧、茶、酒、煙、糖、棉、布匹、絲綢等,輸出皮、毛、肉、蓯蓉、甘草等。當時的定遠營城內外有大小商店百余家,可見當時商業之繁華。
定遠營城始于清代,興盛于民國。世代與皇室聯姻和王府的營建,為它的產生發展提供了文化和物質上的條件,最終形成了定遠營以建筑為表征,以商貿為基礎,以文化為內涵這樣一個對封閉落后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來說特有歷史景觀,定遠營因此獲得了塞 外“小北京”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