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建校于1958年,是國家首批獨立設置的高職學院、全國百所高職示范校之一,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單位、全國首批百所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之一。2018年入選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計劃,2019年入選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A檔十所院校之一)。
入選“雙高計劃”以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北京市委對學校提出的“當標桿、作示范、走在前、做表率”要求,扎根京華大地辦高職,緊緊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精準對接北京市高精尖產業體系,圍繞“首善標準、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高等職業學院”的奮斗目標和“三步走”發展戰略,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強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事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辦學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貢獻力大幅提升。
第八次北京市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校評選工作入?疾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引領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
學校黨委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開展“政治統領行動、思想領航行動、黨建強基行動、引領保障行動、干部培育行動、正風肅紀行動”六大行動,打造“一帶四區六品牌”黨建引領事業發展新版圖。榮獲第八屆北京高校黨建先進校提名獎(北京高職院校首次獲得該獎項);獲批教育部“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1個、“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個、“全國黨建工作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工作室”1個,數量居北京高職院校之首。1個黨支部獲評北京高校先進黨組織,1名黨員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黨務工作者,2名黨員被評選為北京高校優秀黨員,1名黨員被評選為北京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
全國人大法工委來校開展職業教育法修訂專題調研
打造人才培養高地
造就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雙高”建設為引領、“三教”改革為重點、多元評價為手段,建設首都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高地。一是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家國情懷與工匠精神融為一體。獲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全國6所高職院校之一)、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課題1項、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入選教育部首屆“全國學校國防教育典型案例30強”、“三全育人優秀成果案例20強”、公開出版課程思政“三金”優秀教學案例3部;榮獲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獎、北京市思政課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二是構建SCI人才培養體系,增強人才培養的適應性。2018、2019級學生書證融通型(S型)培養比例達到100%、專業復合型(C型)培養比例達到70%、創新實踐型(I型)培養比例接近30%。學生獲得全國創新創業類大賽獎項17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一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2項。學校訂單定向培養比例達45%、就業率達98%,企業用人單位滿意度超96%,家長滿意度超97%,就業工作多次獲得教育部和北京市表彰。三是深化“三教”改革,打造活力課堂。組建模塊化教學團隊,建設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開展混合式教學。2019年以來,主持完成2個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獲批“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7部,國家教材成果獎1項;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國賽獲獎10項、市賽獲獎30項。
學校與百度Apollo共建全國首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
打造高水平專業群
賦能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
圍繞首都高精尖產業和經開區主導產業優化學校專業布局,力促專業建設并跑產業發展,有效提升專業服務高端產業能力,形成了深度融入“高端汽車、生物醫藥、先進制造、集成電路、首都航空”等高精尖產業發展的“五條線”。一是汽車專業群與北京奔馳、北汽新能源等合作服務高端汽車產業線;二是生物專業群與國藥集團、北京亦莊生物醫藥園等合作服務生物醫藥產業線;三是機電專業群與京東方、機械儀綜所等合作服務先進制造產業線;四是電信專業群與集創北方、中芯國際等合作服務集成電路產業線;五是航空專業群與Ameco公司、東航和海航等合作服務首都航空產業線。2個專業群獲批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5個專業群入選北京市特高專業群,80%以上的專業進入省部級專業建設行列。
創建創新服務平臺
涵養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
緊密圍繞“四區一陣地”定位和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構筑創新生態環境,匯聚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科研與區域產業深度融合。一是建設中試基地,服務企業新產品開發。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獲批化藥制劑與蛋白藥物研發等3個經開區中試基地,成果轉化9項,收入420余萬元,獲授權專利200余件;簽訂服務項目100余項,技術服務收入1100余萬元,產生經濟效益1.2億元。二是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建設新能源汽車等4個協同創新中心,開展科技攻關項目6項,撰寫研究報告5部,3部被經開區采納,獲批4項國家技術標準,國家標準樣品立項8項,軟件著作權等成果32項。三是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服務產學研用綜合開發。校企共建7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發生產性實訓項目32項、參與編制1+X證書標準19個,與企業合作開發1+X證書課程27門,累計600多人次獲得證書,服務企業110余家。
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構建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
堅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應對新一代科技革命挑戰,校企融合發展形成命運共同體,成為驅動企業進步和協同育人的強力引擎。一是建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組建由市教委、經開區以及企業組成的發展理事會,與經開區簽署新一輪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由153家單位組成的北京現代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助推北京經開區出臺《新區關于促進校企合作的實施細則》等文件。二是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臺。學校出臺產業學院建設等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簽訂合作協議企業超過90家,與百度Apollo、久其軟件公司等企業共建4個產業學院,建設7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發70多個生產性實訓項目。三是深化雙主體育人成效。校企共同構建SCI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32個,開設國航班、奔馳班、冬奧場館制冰班等20個訂單定向班,現代學徒制學生超過600人、就業率超98%、專業對口率超85%。
“雙冰場館”制冰人才訂單班
拓展社會服務功能
助力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
主動落實“城教融合發展”理念,堅持“開放融合、服務社會”,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和服務,著力提升服務首都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水平。一是強化社會培訓功能。新建國家級創新團隊培訓基地、國家職業院校校長培訓基地等7個育訓基地;培訓社會人員6.11萬人次,培訓收入超1800萬元;獲授北京市學分銀行開發區分中心。二是打造培訓特色品牌。開展定制化企業培訓,承接北京奔馳員工技能鑒定2600余人次,為中芯國際等11家企業開展培訓1700余人次;開展公益化社會培訓,免費對社區進行培訓2000余人次;開設職業啟蒙課程20門,培訓近2000人次。三是增強服務國家戰略能力。服務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實施“火種計劃”,對口支援西藏、青海等地;服務軍民融合發展,開展火箭軍作戰保障專業士官骨干培訓和退役軍人云端培訓,累計培訓1000余人次。
“雙高”生物專業群師生實訓
建設一流雙師隊伍
打造高水平名師團隊
以師德師風建設為首要任務,制定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四四三二”標準,成立教師發展中心,改革教師評價機制,鍛造德才兼備的高水平“雙師型”隊伍。實施“企業實踐計劃”,“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93.19%,獲評北京市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優秀典型案例院校;實施“素質提升計劃”,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占專任教師比例40.7%,碩博學位人員占專任教師比例87.3%;實施“人才引聘計劃”,引進博士29人,聘用“萬人計劃”名師、長城學者等3人,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大國工匠和教學名師10人,建設4個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實施“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計劃”,獲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獲評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創新教學團隊2個,建成15個校內教學創新團隊。
學校為北京奔馳員工開展定制化培訓
健全現代大學制度
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為目標,深入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學校辦學行為更加規范、辦學活力顯著增強,努力成為高職院,F代大學治理改革創新的探路者。一是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一制(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一章(學校章程)、九會(理事會、教代會、學術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學工作委員會、教材選用工作委員會、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學生會)”已全部建立并有效運行。二是深化管理體制改革。以群建院,合理劃定校、院的權責;編制定編定責定崗工作實施方案,完善職稱評定辦法、教職工考核辦法和科研成果認定辦法等,暢通人才晉升渠道。三是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及時修訂學校章程,開展規章制度的廢改立,制定修訂200余個制度文件,形成以章程為“基本法”、專項配套制度為支撐的規章制度體系。
航空維修實訓基地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全面提升師生數字化素養
加快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教學環境,建設數字化資源,推動教學、管理和服務方式變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管理服務效能。一是推進混合式教學改革。依托學校智慧教學云平臺建設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混合式教學,促進教學方法改革。累計運行在線課程10203門次,在線授課班級37538班次,總訪問量9.2億次。二是完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主持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專業3個、參與5個,建設教學資源數量5TB,獲批北京市教委信息技術與課堂應用融合創新課題2個、“智慧校園”融合應用示范基地1個。三是加強核心業務綜合平臺建設。建成人事綜合管理平臺、學生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等26個綜合服務平臺和信息系統,覆蓋管理、教學、科研、培訓、后勤等核心業務領域,學校入選中央電教館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
拓寬對外合作領域
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
加強“一帶一路”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辦學能力,建設多媒體交流窗,努力打造職業教育國際交往中心,推廣中國職業教育品牌。與突尼斯自由大學合作,設立海外技術技能培訓基地,招收學歷留學生127人;面向尼泊爾、蒙古等國家招收非學歷留學生120人;開展北京市貫通培養項目,與法國、德國、加拿大、新西蘭對接,72名學生進入本科階段學習;學生參加巴哈賽車、金磚五國國際技能比賽獲獎4項。學校20余名教師獲得國際行業資格和職業資格證書,聘請200余名外籍專家開展講座培訓,由外籍教師承擔的課程累計20余門。學校成為中國職教學會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單位、世界職業院校聯盟成員單位,獲批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創建文明校園品牌
主動履行高校作為社會文化高地、文明場所的基本職責,著力推進精神文明、生態文明、職業文明實踐,努力將學校打造成北京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設首善之所。打造紅色教育陣地,新建“航空專業群精神”“汽車人精神”《飛奪瀘定橋》VR教育等3個精神文明教育基地;搭建文化育人平臺,開展師生文明禮儀培訓評比,開展“書香校園”系列活動,建設大學生文明禮儀社團,探索“書院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榜樣志愿宣講團隊;搭建素質提升平臺,開展“大師談職教”系列訪談和“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開展“校長獎章”“青年五四獎章”“特色明星社團”評選和中華傳統美德職教行活動;搭建綜合服務平臺,實施助學暖心工程,開展生態教育體驗活動。學校獲評北京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連續兩屆獲評“首都文明校園”。
“雙高”汽車專業群師生實訓
展望未來,學校將深入學習貫徹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和北京市《關于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精神,持續開拓奮進、銳意進取,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全力打造首都高職的新形象、新模式、新典型,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層次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繼續推動首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譜寫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的新時代篇章,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文/張啟鴻 姚光業